(图源:视觉中国)网络炒股配资
蓝鲸新闻7月2日报道(记者彭乐怡)——AI短剧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娱乐市场的新热点。
从2024年起,视频大模型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年初,全球首个视频大模型“世界模拟器Sora”闪亮登场,掀开了视频大模型加速发展的序幕。紧随其后,国内厂商迅速行动:仅四个月后,快手发布了“可灵”,随后字节跳动推出了“即梦”;腾讯的混元视频大模型、数生科技与清华大学合作的“Vidu”,以及智谱清言打造的“清影”等,也纷纷崭露锋芒。
技术的突破让曾经令创作者头疼的AI人物一致性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制作成本大幅降低,AI短剧成为最先落地的应用领域。2024年2月,国内首部全程AIGC制作的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上线,短短一周就在抖音平台获得超过30万元的原生收益,开启了盈利的新可能。
风口之下,大批影视创作者、AI初创团队乃至失业编导纷纷涌入,希望在这场行业变革中找到新的机会。但稳定实现商业回报的团队依然寥寥。头部企业凭借自研模型和平台分发的优势,筑起了难以逾越的壁垒;而中小团队多处于试验和观望阶段,投入有限,产出不稳。尤其是短剧领域,资质门槛、平台政策和内容监管依旧是商业化路上的绊脚石。
展开剩余83%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坚信,正是这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才孕育着最大可能。AI技术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效率,但内容质量仍掌握在人的手中。谁能用好这把“利器”,谁就有望在未来的市场洗牌中脱颖而出。
---
“AI短剧已是不可错过的机会,犹豫就是失去。”陕西爆款剧影视科技创始人王天海毫不犹豫地回应道。2024年初,他便投身AI赛道,选择扎根被誉为“短剧之都”的西安,专注短剧与AI技术的结合。
视频大模型的兴起为AI短剧带来了巨大潜力。王天海锁定了动漫短剧(简称漫剧)这个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市场。为了抢占先机,他于2024年底迅速组建团队,将一部真人短剧素材改编成40集的AI漫剧,总时长88分钟,仅用时一个月完成。
尽管起步时思路较为粗糙,王天海坦言,最初并未深究剧本适配,导致真人短剧的节奏和漫剧叙事分镜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他同时指出,AI漫剧的受众画像尚不清晰,付费核心群体的界限模糊。受访的AI短剧从业者一致认为,目前商业化路径依旧迷茫,但这丝毫未减弱大家的入局热情。
短短一年间,视频大模型爆发式发展,AI短剧行业迅速拥挤,竞争激烈,制作质量提升速度远超传统真人实拍短剧。王天海分析,真人短剧长期因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问题被诟病,直到近年才加速精品化转型;而AI短剧自始至终将质量视为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平权化使制作门槛大大降低,但内容的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反而成了行业的关键。与王天海同样专注AI漫剧的何之之,利用自身美术专业背景打造视觉竞争壁垒,力求在千军万马的AI短剧市场中脱颖而出。她强调,AI短剧的视觉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团队的审美水平,这一差距显而易见。她的团队正积极申报行业奖项,凭借精品化内容避免陷入低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短剧用户结构也正在悄然变化。何之之透露,过去短剧核心观众多为下沉市场的“爽文”爱好者,而如今一线城市白领和高知识群体正在崛起,带动专业化竞争席卷整个行业。
目前,她所在的5人团队涵盖编剧、美术设定、画面生成、分镜和剪辑,日均产能约1分钟AI短剧内容。相比真人拍摄,AI短剧每分钟制作成本大幅降低,但具体数字仍受内容质量影响。
随着大量从业者涌入,低成本已不再是独特优势,反倒削弱了制作方的议价能力。平台掌握版权与剧本资源,制作方众多,议价空间被挤压。何之之坦言,她们既想深耕领域,又不愿沦为产业链中的被动一环。她的理想是打造爆款AI漫剧IP,并围绕IP开发衍生产品,实现持续变现和创作支持。
---
然而,AI短剧的热潮背后仍存在技术瓶颈。对传统影视人而言,视频大模型为他们打开了摆脱承制桎梏、争取创作主导权的新通道。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AI团队LANCE.Ai凭借奇幻先导片《百鬼物流》入围AIGC单元。导演阿凯介绍,团队成员皆出自国内外名校,2024年初正式切入AI影视赛道。
过去传统影视项目通常由平台指定题材,制作方多是“承制方”而非真正创作者。资金不足让独立拍摄难以实现。而AI技术的革命性在于极大压缩制作成本,让小团队也能落地创意。
不过现实仍有距离。阿凯坦言,AI影视制作在运镜设计上难以精确控制,许多传统摄影和调度的效果AI难以准确复制。AI生成的镜头往往只有5到10秒,必须靠剪辑拼接成长镜头,难免显得生硬。
因此,短剧成为AI技术试验的最佳场景。一方面,AI在长叙事与复杂情节方面尚显乏力,短剧形式恰好规避此短板;另一方面,AI模型更新迭代迅速,传统影视项目的长周期与之难以匹配,短剧则更适合迅速响应技术进步。
创作者在理想与技术、成本之间不断妥协。北京娱动未来联合创始人陈星分享了一次动漫IP转AI短剧的经历:一帧画面中AI生成的人物头部与原作偏差约10度,虽不大,但原作者坚持不符标准,最终因工期紧张只能妥协。
他提醒,AI对创作指令的理解将持续深化,但不可神话“低成本”。行业对AI短剧期望过高,认为能快速低成本产出高质量作品,但现实中低成本不等于好作品。真正打动观众的背后,依然需要资深导演、稳定团队与合理预算。
更重要的是,买单的是观众而非创作者。创作者若沉迷技术炫技,忽视内容本身,则本末倒置。
---
尽管行业人才争夺激烈,真正能产出精品的团队凤毛麟角。广州视觉魔术网络科技负责人冯健俊表示,自2023年AI兴起起,他就推行AI辅助生产,团队已制作AI游戏互动剧、动画番剧,并上线实验性短片《女娲补天》。
冯健俊观察到,大量创作者初因工具新奇涌入,但很快暴露出内容同质化严重、叙事零散、表达逻辑断裂等问题,作品形式趋向模板化,宛如PPT展示。
他强调,想在竞争中胜出,关键不是简单使用工具,而是能驾驭工具且具备影视创作功底的专业人才。他本人从业十多年,最看重的是讲好故事的能力,AI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不能代替创作思考。
进入AI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提升。冯健俊指出,AI越发达,越考验导演与编剧的艺术解构能力,需要将抽象构思转为技术可识别的结构化指令。比如表情细微变化,导演必须在脑中精准预演,捕捉关键帧,才能为AI提供精准提示词。否则,AI风格浓重的作品往往因为创作者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流于表面。
尽管挑战不小,AI短剧为影视寒冬中的从业者带来新机遇。陈星说,面对投资萎缩和成本攀升,许多小团队无项目可拍,却通过快速学习与转型,在短时间内制作出获奖、接到商单的AI短片,重新点燃职业希望。
AI短剧也正逐步迈向主流。北京国际电影节连续两届设立AIGC单元,2025年设立10项相关奖项;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也联合即梦AI首设AIGC单元,吸引超2600部作品投稿。
陈星总结:“文娱行业永远遵循‘二八定律’,20%的团队坚守创意和高标准,持续打磨精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强调,AI短剧不会颠覆实拍真人短剧,成熟市场能容纳多样形态,而观众最终为好内容买单。
(受访者何之之、阿凯为化名)网络炒股配资
发布于: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个人配资门户_正规专业配资_最专业配资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