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若部署炸毁泸定桥杠杆证券费率,两万红军必遭灭顶之灾,为何国军没按命令炸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两万中央红军被迫拉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向反革命力量薄弱的西北地区转移。
可是部队在穿越川藏边境时,却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那就是强渡大渡河。
其实,这是蒋介石精心布置的一个局,命令胡宗南率领的中央军和川康军阀刘文辉相互配合,硬是把两万中央红军赶到了大渡河畔的安顺场。
由此看来,蒋介石也是个爱学习之人,为了消灭中央红军确实很费了一番心思。
他肯定熟悉七十二年前发生过的那一段历史,石达开四万余部在安顺场全军覆没,两万中央红军如今面临的处境,几乎与当年的太平军是一模一样。
五六月份正值汛期,大渡河水面暴涨,水流湍急、暗礁丛生,想要涉水渡河根本没有可能,唯一一条过河的途径,就是勾连南北两岸的泸定桥。
而对于这条唯一的通途,蒋介石也早有部署,命令刘文辉部炸掉铁索、坚守泸定。
只可惜,中央红军不是太平军,刘文辉也不是个听话的军阀头子,历史没能按照蒋介石的剧本重演,反而让中央红军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永载史册的“飞夺泸定桥”。
那么刘文辉为什么没有按照命令炸掉泸定桥呢?其中的原因,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是也不难理解。
首先,以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看似一个庞大的整体,但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
用我们党内的话说叫“山头主义”,用国民党的说法叫“派系斗争”。而且,国民党非常热衷于这样的斗争,为了各自的利益斗得死去活来,无法统一思想和行动。
地方军阀归附国民党,是大势面前的无奈之举,并非真心实意地投靠,军阀头子和蒋介石之间也是各怀鬼胎,同床异梦,各自都有各自的小算盘。
刘文辉在川康地区盘踞了二十多年,手下十几万军队,别管战斗力怎么样,最起码自己说了算,是个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在刘文辉看来,两万装备落后的红军不足为惧,最大的隐患是尾随而至的、装备精良的二十万中央军。
毕竟,趁机扩张地盘、消灭地方武装的事,蒋介石干得太多了,迫使刘文辉不得不多加考虑。
万一消灭了红军,二十万中央军调转枪头往里打,或者干脆赖在川康不走了怎么办?
所以刘文辉当时考虑的重头戏,并不是两万多中央红军,而是国民党二十万中央军。
其次,泸定桥是连通川藏之间的一条重要商贸通道,尤其是汛期,商贩流量非常大。
刘文辉在桥上设卡收税,白花花的银元收到手软,是维持军需开支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怎么可能忍心一炸了之呢?
再说了,就算炸毁了,仗打完之后谁来修?让蒋介石拨款修桥,那是八辈子都指望不上了,最后还得刘文辉自己挠头。
最后,在刘文辉看来,想要阻挡红军过桥很简单,抽掉桥板、坚守桥头,一切就都解决了,红军就算再厉害,也不可能从十三条铁链上飞过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专门抽调了一个旅,开赴泸定桥头驻防。
然而,中央红军的厉害,远远超出了刘文辉的预料。
红军的先头部队,在泥泞、曲折的小道上,一个昼夜急行军二百四十里,简直是超越了人类的极限,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行军纪录。
红军战士发起夺桥战斗时,刘文辉派出的一个旅还在半路上晃悠呢,桥头只有一个排的兵力。
这是红军战士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二十二名勇士攀爬着十三条光溜溜的铁链夺下了泸定桥!
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央红军全部通过泸定桥之后,刘文辉做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为了阻挡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杠杆证券费率,命人切断了四条铁链,直到中央军全部撤离后,才又花了一笔巨款,把铁链恢复了原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个人配资门户_正规专业配资_最专业配资平台观点